俄國文學家 托爾斯泰早期的小說「童年、少年、青年」 ( 大陸有草嬰的譯本 ) 很值得一看。 裡面寫主角小男孩在母親喪禮上哭得很傷心,卻感到自己的哀傷只在恍惚的瞬間是真的, 除此之外,他有種演戲的感覺、自豪的感覺。 ( 童年,第二十七章 ) 這種哭泣的「演出」性,大文豪托爾斯泰抓得真是傳神。 覺得這不可解的人,何不想想,這不正體現在我們的文化「五子哭墓」上? 或許你是真的難過,但當眼淚缺貨的時候,總得請人代勞。大哭一頓、一哄而散。 而且這種習俗不只中國有,西洋鬼子法國人竟然也有。要問我有何證據? 翻翻字典吧,查查那個法文字 " pleureuse " ,法國有名的字典 Le Petit Robert 就給了解釋: Femme payée pour pleurer aux funérailles. 喪禮上雇用來專門哭的哭喪婦。 可見各種文化都有這種毛病,鼓勵喪禮上無限制的虛偽情感,卻羞於愛的表達。 其實又何只法國人有,俄國人也有。不要覺得誇張,就以為我瞎掰, 俄國的克雷洛夫 (Ivan Andreyevich Krylov) 在他的一篇寓言裡就寫到, 有個人有起死回生的本領,一日在街上看到喪禮,棺材後面跟了一堆人,哭得傷心,他就去問其中的哭喪人,說: 「我可以讓棺裡的人復活,我來讓他復活吧。」 豈知哭喪的人立刻反對說: 「我們是受雇來哭喪的,你如果能讓他活起來,就得讓他再死一次。因為這個大財主肯定會花錢再雇我們來哭一次。」 可見這世界上有些人只有死了才算做了件好事,哭喪的人還巴不得他多死幾次呢。 更多文章: 拾人眼淚 PS " pleureuse " 是指職業哭喪的人,日本人的「法日辭典」 ( ロワイヤル仏和中辞典 ) , 就有記載,除了當愛哭鬼之意,另一意就是:「 ( 葬式に雇われる ) 泣き女」。 果然是專業代哭的。